第四十六章 不第老童生(1/2)

吕行川家住舒吕村,舒吕村在白云村东稍稍偏北,紧邻着召庄,和白岳村相距不到五里地。

他的父亲,就是周致在邱回春郎中家看到的那位肥胖老者,名唤吕秋山。吕秋山在早年间和人合伙做过几次贩马生意,积攒了些家资,便在舒吕村置买田产。

到了现在吕家已然有良田两百余亩,日子过的虽不算豪阔,比不得像白岳村陈家和岳家这样的富裕大户,但也算是殷实的上等之家了。

吕行川小时候长的单薄瘦弱,不能跟着父亲做生意,于是吕秋山便送他到信县妹妹家读书识字,打算走科举一路,万一能搏个功名出来,那不是光耀门楣么。吕行川从小苦读,待到十八岁之时回家来参加小考,顺利通过了县试、府试,可是在院试一关受阻,由此落了一个童生的身份。

说起来十八岁有个童生的身份也算着实不错了。在家好好读书,等待后年再考,又多读了不到两年书,那考中了秀才还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吗?

小考每三年考两次,可吕行川就从十八岁考中童生之后,一直考到了今年的三十八岁,经历很多次的小考,秀才俨然和他无缘,仍然还是个童生,可谓不第老童生。

每逢和人谈及此事,吕行川都极其尴尬忧心。在这些年里,吕行川和县衙的主薄相识了,便谋了一个群长。吕行川一心科举,对这群长之位并不是太在意,所以他几乎常年在家中苦读,并不爱抛头露面。

吕行川将自己的这些说完,最后是一阵子的长吁短叹。

周致听了也是唏嘘不已,“白发童生”“寿星举人”可不是随口说说的,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啊。

对吕行川刻苦读书还屡考不中,周致也没有办法。科举就是这么难,唯一的办法就是苦读,苦读再苦读。

周致微微思索了一下,安慰道,“小弟只是胡乱读书,现在连四书都未读完,对制艺八股一窍不通,也帮不上吕兄的忙啊。

吕兄书读的自然很多,想必也背诵如流了,在小弟看来吕兄一直未中秀才,可能还是时候未到。毕竟这科举之路艰难无比,却也强求不得。

吕兄既然决定走这科举之路,那就不必整日因为不中而烦恼,平心静气,将事情看的淡一些想来会好些。”

只能是这样安慰了,可这话说起来谁都会说,可真让吕行川彻底放开,心里没有压力不带任何负担去考试,那还要看吕行川的个人心理素质了。

吕行川沉默不语,良久问道,“想来小弟读书也是要参加科考了?”

他问的其实是句废话,不参加科考读书做什么呀?可在他想来,毕竟周致家是这样穷苦的家境,读书很耗费银钱,周家能供的起吗?

没有十年八年的闭门寒窗苦读,想考个功名出来那和做梦没区别。可周致是农家子弟,必须还要耕田劳作。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周致是断然做不到的。

时间没有,家境不允许,所以周致读书要科考在他想来是行不通的。

吕行川没料到周致几乎没有考虑便重重点头道,“嗯!小弟确实也想参加科举,虽家境如此,但小弟志向已定,定然会矢志不移,付出努力。”

周致和吕行川一见如故,自己的志向没必要隐瞒他。周致此时说话目光坚定,俨然信心十足。

坐在周致身边,感受着周致散发出来的那股信心,吕行川不由得暗生感慨,家贫不堕其志,虽逆境亦怀信心,实在是我吕行川学习的楷模呀。

一个农家穷苦子弟尚且能如此有信心,我吕行川何来就灰心丧气了呢?继续闭门苦读,此生不渝其志,我就不信了,就考不出一个秀才来。

此章加到书签